|
 |
水田七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南寧市藥物志》
【拼音名】Shuǐ Tián Qī
【別名】水三七(《貴州衛(wèi)生》(11):19,1959),屈頭雞、水雞頭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水雞仔(《廣西中藥志》),囫頭雞、水蝦公、馬老頭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山大黃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,水檳榔,水蘿卜、長須果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)。
【來源】為箭根薯科植物蒟蒻薯的塊莖。春、夏采挖,洗凈,切片曬干或鮮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蒟蒻薯,又名:箭根薯、裂果薯。 多年生草本。塊莖粗而彎曲。葉根生,無毛,橢圓狀披針形,長12~22厘米,寬3.5~7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下延,全緣;具長柄;ㄇo由葉叢抽出,頂生傘形花序,花10余朵;總苞4枚,外面2枚闊卵形,內(nèi)面2枚較小,卵形;苞片線形,長達(dá)7厘米;花被鐘狀,外面淡綠色,內(nèi)面淡紫色,裂片6,2輪,外輪3,長三角形,內(nèi)輪3,寬卵形;雄蕊6,著生于花被管內(nèi)面,5裂,花絲扁寬,基部擴(kuò)大,上部呈倒生的袋狀,花藥淡紫色;子房下位,1室,柱頭3枚,花瓣?duì)睿?裂,蒴果;種子多數(shù),呈橢圓形,彎曲,表面有10余條縱棱;ㄆ5~6月。果期7~8月。 本植物的葉(水田七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溪邊、田邊等潮濕地。分布我國西南及華南地區(qū)。產(chǎn)廣西、貴州、廣東等地。
【性狀】干燥塊莖呈圓球形成長圓形,稍彎曲,長2~4厘米,徑約1.5~2厘米,上端有殘存的膜質(zhì)葉基,表面黃白色或淺棕黃色,有粗皺紋,須根痕多數(shù)。質(zhì)稍硬,折斷面較平,顆粒性,暗黃褐色,微有蠟樣光澤,散有點(diǎn)狀維管束。
【性味】 甘苦,涼。 ①《廣西中藥志》:苦,寒。 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苦,微寒,小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涼血,散瘀,消炎止痛。治消化道潰瘍,腸炎,肺結(jié)核,百日咳,跌打損傷,刀傷出血,咽痛,癰腫,牙痛。 ①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消炎,解毒,止痛。治胃氣痛,吐酸,咳嗽,白痢,咽痛,外敷治癰瘡。 ②《廣西中藥志》:止血。治跌打損傷,止咳化痰,各種痛癥,調(diào)經(jīng)。 ③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:清熱解毒,消炎止痛。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,高血壓,肝炎,胃痛,燙傷,燒傷,瘡瘍。 ④《廣西實(shí)用中草藥新選》:涼血止痛,散瘀消腫。治潰瘍病,小兒疳積,腹痛,跌打損傷,癰腫,無名腫毒,胃熱痛,急性腸胃炎,牙痛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】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孕婦忌用。
【附方】 ①治潰瘍病:水田七、胡椒根(或胡椒)、淀粉、烏賊骨、地榆、石菖蒲。水煎,內(nèi)服。(《廣西實(shí)用中草藥新選》) ②治臌脹:水三七、車前于各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 ③治初期肺結(jié)核:水三七三分至一錢。蒸冰糖服,每日一至二次。 ④治百日咳:水三七三至五錢。煎水加蜂糖或冰糖沖服。每日三次,連服數(shù)日。 ⑤治刀傷出血及傷口潰爛:水三七,磨水外搽,一日二次。 ⑥治巴骨癀:水三七,搗爛,加酒少許和勻外敷,每日一次。(②方以下出《貴州草藥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對于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扁桃體炎、腮腺炎以及局部感染、膿瘡等癥,均有一定療效。用法:從水蘿卜中提取水蘿卜總脂(收率為l%),再加工制成每2毫升含總脂15毫克的注射劑,每次2~4毫升,日2~6次,肌肉注射。有的連用2天,炎癥即消退。治療支氣管肺炎171例,有效率達(dá)76%;急性扁桃體炎、喉炎、腮腺炎等252例,有效率79%;各種疔瘡癤腫及化膿性炎癥共304例,有效率85%;感冒發(fā)熱及各種不明原因的發(fā)熱共898例,有效率達(dá)90%露。
【備注】同屬植物水狗仔的塊莖亦同供藥用,形態(tài)與上種相似,唯塊莖不彎曲,斷面帶藍(lán)色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