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石龍芻根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浙江民間草藥》。
【拼音名】Shí Lónɡ Chú Gēn
【英文名】Rush root, root of Common Rush
【別名】燈心草根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的根莖及根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Juncus setchuensis Buchen.[J.setchuensisBuchen.var.effusoides Buchen.]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莖部,洗凈,曬干。
【原形態】石龍芻,多年生草本,高30-50cm。根莖多短縮,須根較堅硬。莖細弱,直徑0.8-1.5mm,灰綠色,有縱條紋。葉多基生;葉鞘紅褐色至棕褐色,長2-5cm,上部有膜質邊緣;葉片退化為芒刺狀。花序假側生,聚傘花序,多花或僅有數朵;與莖貫連的苞片直或彎曲,長10-15cm;花被片6,卵狀披針形,長2-3mm,淡綠色,近等長,邊緣膜質,排列為2輪;雄蕊3,短于花被;子房上位,花柱極短,柱頭3。蒴果近球形,成熟時棕褐我,直徑約2mm,由于子房內隔膜發育不完全,故為1室。種子偏斜倒卵形,長約0.5mm。花、果期5-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環境:生于山溝、道旁的淺水處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中、下游及陜西、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味】甘;澀;微寒
【歸經】歸脾;心;肝經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利濕;涼血止血。主淋濁;心煩失眠;鶴膝風;目赤腫痛;齒痛;鼻衄;便血;崩漏;白帶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9-15g,大劑量可用至30-60g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陸川木草》:行氣,止痛,利水,清涼解毒。治衄血,熱郁氣脹,腹痛,小便不利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