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山礬根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閩東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Shān Fán Gēn
【別名】土白芷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山礬科植物山礬的根。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ymplocos sumuntia Buch.-Ham·ex D·Don[S.Caudata Wall.]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凈,切片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喬木。嫩枝褐色。葉互生;葉柄長0.5-1cm;葉片薄革質(zhì),卵形、狹倒卵形、倒披針狀橢圓形,長3.5-8cm,寬1.5-3cm,先端常呈尾狀漸尖,基部楔形或圓形,邊線具淺鋸齒或波狀齒,有的近全緣;中脈在葉面凹下,側(cè)脈和網(wǎng)脈在兩面均凸起,側(cè)脈每邊4-6條。總狀花序長2.5-4cm,被展開的柔毛;苞片早落,闊卵形至倒卵形,長約1mm,密被柔毛;小苞片與苞片同形;花萼長2-2.5mm,萼筒倒圓錐形,無毛,裂片三角狀卵形,與萼筒等長或稍短于萼筒,背面有微柔毛;花冠白色,5深裂幾達(dá)基部,長4-4.5mm,裂片背面有微柔毛;雄蕊25-35,花絲基部稍合生;花盤環(huán)狀,無毛;子房3室。核果卵狀壇形,黃綠色,長7-10mm,外果皮薄而脆,朱端宿萼裂片直立,有時(shí)脫落。花期2-3月,果期6-7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山谷、溪邊灌叢中或山坡林下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地。
【性味】苦;辛;性平
【歸經(jīng)】肝、胃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利濕;涼血止血;祛風(fēng)止痛。主黃疸;泄瀉;痢疾;血崩;風(fēng)火牙痛;頭痛;風(fēng)濕痹痛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
【各家論述】1.《衡山民間草藥》:治腰痛,腰背閃挫或筋痛。2.《閩東本草》:涼血,退熱,止咳,下氣,清火,明目,散熱,除濕,解郁,祛風(fēng)。治風(fēng)火頭痛,心煩發(fā)熱,黃疸,口渴,血崩,舌瘡,心痛,久痢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