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山道年蒿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中國藥植圖鑒》
【拼音名】Shān Dào Nián Hāo
【別名】蛔蒿(《中國藥植圖鑒》)。
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山道年蒿的花序和葉。一般在8~9月花蕾含苞欲放時采收,以外觀由綠色變為黃綠色、頂端由尖而長變為圓而鈍、手握一把已不發粘、手松則刷的散開時最為適宜。如花蕾成熱時間先后參差不齊,應分批采收。采得的花蕾,需立即利用火炕、烤煙房、干燥室等烘干,或攤開放通風處迅速陰干,不可日曬或堆放。
【原形態】多年生亞灌木,高達70厘米。根粗大而略扭曲。莖基部木質,有8~30分枝。葉互生,小形,2回羽狀深裂;小葉片窄線形,先端鈍圓,被茸毛,呈灰綠色。頭狀花序長卵圓形或橢圓形,長1.5~4毫米,集成復總狀花序;總苞覆瓦狀排列,外列苞片鈍三角形,較厚,漸次向內則呈卵形或橢圓形,且漸;苞片中央部分黃綠色至棕綠色,有棱線,邊緣帶白色。花序有小花3~6個,全為管狀花,長約1.5毫米,花冠5裂;雄蕊5,花藥聯合;雌蕊1,子房長圓形。瘦果小,無冠毛;ㄆ8月中旬至9月中旬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砂質土壤。我國有栽培。
【功能主治】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為驅腸蟲劑。對蛔蟲有特效,對蟯蟲效較次。
【用法用量】現多制為驅蛔糖漿、驅蛔片等成藥,可按照規定劑量服用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