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荔枝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本草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Lì Zhī
【別名】離支(《上林賦》),荔支(《齊民要術》),丹荔(《綱目》),火山荔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。麗枝(《綱目拾遺》),勒荔(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無患子種植物荔枝的果實。6~7月果實成熟時采。
【原形態】常綠喬木,高達10米;樹冠廣闊,枝多拗曲。羽狀復葉,互生;小葉2~4對,革質而亮綠,矩圓形成矩圓狀披針形,長6~12厘米,寬2.5~4厘米,先端慚尖,基部楔形而稍斜,全緣,新葉橙紅色。圓錐花序頂生,花小,雜性,青白色或淡黃色;尊杯狀,4片,寬2.5~3毫米,邊緣淺波狀;無花瓣;花盤環狀,肉質;雄蕊6~10枚,長5~6毫米,花絲分離。被毛;子房上位,具短柄,倒心狀,2~3裂,2~3室,花柱線狀,頂端2短裂。核果球形或卵形,直徑約3厘米,外果皮革質,有瘤狀突起,熟時赤色。種子矩圓形,褐色而明亮,假種皮肉質,白色,半透明,與種子極易分離。花期2~3月。果期6~7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多栽培于果園。分布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【化學成份】果肉含葡萄糖66%,蔗糖5%,蛋白質1.5%,脂肪1.4%,維生素C、A、B,葉酸,以及檸檬酸、蘋果酸等有機酸;尚含多量游離的精氨酸和色氨酸。
【性味】 甘酸,溫。 ①《食療本草》:微溫。 ②《本草拾遺》:酸。 ③《海藥本草》:甘酸。 ④《開寶本草》:甘,平,無毒。
【歸經】《玉楸藥懈》:入足太陰脾、足厥陰肝經。
【功能主治】 生津,益血,理氣,止痛。治煩渴,呃逆,胃痛,瘰疬,疔腫,牙痛,外傷出血。 ①《食療本草》:益智:健氣, ②《海藥本草》:主煩渴,頭重,心躁,背膊勞悶。 ③《日用本草》:生津,散無形質之滯氣。 ④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消瘤贅赤腫。 ⑤《綱目》:治瘰竊,療腫,發小/瞳瘡。 ⑥《玉楸藥解》:暖補脾精,溫滋肝血。 ⑦《本草從新》:解煩渴,止呃逆。 ⑧《醫林纂要》:補肺,寧心,和脾。開胃。治胃脘寒痛,氣血滯痛。 ⑨《泉州本草》:壯陽益氣,補中清肺,生津止渴,利咽喉。治產后水腫,脾虛下面,咽喉腫痛,嘔逆等證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5~10枚;燒存性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撒。
【注意】 陰虛火旺者慎服。 ①《食療本草》:多食則發熱。 ②《海藥本草》:食之多則發熱瘡。 ③《綱目》:鮮者食多,即齦腫口痛,或衄血。病齒匿及火病人尤忌之。
【附方】 ①治呃逆不止:荔枝七個,連皮核燒存性;為末,白湯調下。(《醫方摘要》) ②治瘰疬潰爛:荔肉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③治疔瘡惡腫:荔枝肉、白梅各三個。搗作餅子,貼于瘡上。(《濟生秘覽》) ④治風火牙痛:大荔枝一個,剔開,填鹽滿殼,煅研,搽之。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 ⑤止外傷出血,并防止瘡口感染潰爛,得以迅速愈合:荔枝曬干研末(浸童便曬更佳)備用。每用取末摻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⑥治老人五更瀉,糞便溏軟:荔枝干,每次五粒,春米一把,合煮粥食,連服三次;酌加山藥或蓮子同煮更佳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⑦治孕婦墮胎后下血不止及產后出血:荔枝干七個(連殼和核一起打破),用兩碗水煎至一碗服下。 ⑧治小兒遺尿:每天吃荔枝干十個。 ⑨治婦女虛弱貧血:荔枝干、大棗各七個,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 ⑩治氣虛寒痛:荔枝肉5枚,煮酒1杯服用,屢服有效。 ⑾荔枝蓮子淮山粥:干荔枝肉50克,淮山、蓮子各10克(搗碎),水煮至軟爛時,加入大米100克,同煮粥,用油鹽或白糖調味食用,可治老人晨起腹瀉(五更瀉),大便溏稀等癥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玉楸藥解》:荔枝,甘溫滋潤,最益脾肝精血,陽敗血寒,最宜此味。功與龍眼相同,但血熱宜龍眼,血寒宜荔枝。干者味減,不如鮮者,而氣質和平,補益無損,不至助火生熱,則大勝鮮者。
【備注】鮮荔枝味甜鮮美,汁多肉嫩,營養豐富,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,實為水果中之絕品。荔枝不宜多食,若連續、大量地食用鮮荔枝會產生頭暈、心慌、臉色蒼白、饑餓感、出冷汗、惡心、手足無力等癥,嚴重者還可出現眩暈、抽搐、呼吸不規則甚至突然昏迷、脈搏細弱、類近低血糖癥狀,醫學上稱為荔枝急性中毒,即荔枝病。若出現上述癥狀時,可讓病人平臥休息,輕者立即沖服濃糖水一杯,重者應馬上送醫院救治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