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雞子黃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名醫別錄》。
【拼音名】Jī Zǐ Huánɡ
【英文名】Yolk
【別名】雞卵黃、雞蛋黃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蛋黃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
【原形態】家雞,家禽。嘴短而堅,略呈圓錐狀,上嘴稍彎曲。鼻孔裂狀,被有鱗狀瓣。眼有瞬膜。頭上有肉冠,喉部兩側有肉垂,通常呈褐紅色;肉冠以雄者為高大,雌者低。蝗獯挂嘁孕壅邽榇。翼短;羽色雌、雄不同,雄者羽色較美,有長而鮮麗的尾羽;雌者尾羽甚短。足健壯,跗、跖及趾均被有鱗板;趾4,前3趾,后1趾,后趾短小,位略高,雄者跗跖部后方有距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環境:家雞因飼養雜交的關系,口種繁多,形體大小及毛色不一。食物主要為植物的種子、果實及昆蟲等。雄雞善啼。 資源分布:全國各地均有飼養。
【化學成份】 每100g卵含含蛋白質(protein)13.6g,脂類(lipids)30g,碳水化合物(carbohydrate)1g,灰分(ash)1.6g;鈣134mg,磷532mg,鐵7mg;維生素(vitamin)A3500u,硫胺素(thiamine)0.27mg,核黃素(riboflavin)0.35mg,煙酸(nicotinic acid)微量,對氨基苯甲酸(p-aminobenzoic acid)(干燥卵黃)0.8μg/g。 蛋白質有卵黃磷蛋白(vitellin)、卵黃球蛋白(livetin),其含率比約為3.6:1。還含至少5種唾液酸糖蛋白(sialoglycoprotein)。 雞子黃含大量脂肪性物質(雞子白只含約0.1%,其中約10%是磷脂(phosopholipids)、而磷脂中又以卵磷脂(lecithin)為主;脂肪性物質中的脂肪酸(fatty acid),主要是油酸(oleic acid)(占脂肪酸46.7%)、亞油酸(linoleic acid)19%、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2.9%。飽和酸(swaturated fatty acid)31.4%。雞子黃含膽甾醇(cholesterol)約1.3%,葡萄糖(化合及游離)約0.3%。還含葉黃素(lutein)和葉黃素的多種異構物,也含少量胡蘿卜素(carotene)(不超過0.02mg/100g)。因飼料能影響蛋黃的顏色,肯定蛋黃還含其它種種色素。
【藥理作用】雞子黃有鎮靜作用。
【炮制】鮮蛋去殼,去凈蛋白,留蛋黃備用。
【性味】味甘;性平
【歸經】心;腎;脾經
【功能主治】滋陰潤燥;養血熄風。主心煩不得眠;熱病痙厥;虛勞吐血;嘔逆;下。粻C傷;熱瘡;肝炎;小兒消化不良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煮食,1-3枚;或生服。外用;適量,涂敷。
【注意】冠心病,高血壓,動脈血管粥樣硬化者慎用。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本草綱目》:雞子黃,氣味俱厚,故能補形,昔人謂其與阿膠同功,正此意也。其治嘔逆諸瘡,則取其除熱引蟲而已。 2.《長沙藥解》:雞子黃,補脾精而益胃液,止泄利而斷嘔吐!秱伏S連阿膠湯,用之治少陰病,心中煩,不得臥者,以其補脾而潤燥也!督饏T》百合雞子湯,用之治百合病吐之后者,以其滌胃而降逆也。排膿散,用之以其補中脘而生血肉也。溫潤淳濃,滋脾胃之精液,澤中脘之枯槁,降濁陰而止嘔吐,升清陽而斷泄利,補中之良藥也。 3.《藥性論》:和常山末為丸,竹葉煎湯下,洽久瘧不差。治漆瘡,涂之。醋煮,治產后虛及痢,主小兒發熱。煎服,主痢,除煩熱。煉之,主嘔逆。 4.《千金·食治》:主除熱,火灼、爛瘡,痓。 5.《日華子本草》:炒取油,和粉敷頭瘡。 6.《本草綱目》:補陰血,解熱毒,治下痢。 7.《本草再新》:補中益氣,養腎益陰,潤肺止咳,治虛芳吐血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