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雞嗉子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
【拼音名】Jī Sù Zǐ
【別名】野荔枝(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),山覆盆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山茱萸科植物頭狀四照花的葉及果實。秋季采收。
【原形態】常綠小喬木,高3~10米。嫩枝密被白色柔毛。單葉對生,革質或薄革質,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,長5.5~10厘米,寬2~3厘米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深綠色,下面灰綠色,兩面均被貼生白色柔毛,側脈4~5對,在葉下面隆起,與中脈交匯處有明顯的腋窩。頭狀花序近球形,直徑約1.2厘米,具4黃白色花瓣狀總苞片。總苞片倒卵形,先端尖,長3~4厘米,寬2~3厘米;花萼筒狀,4裂,裂片圓而鈍;花瓣4,黃色;雄蕊4;花盤杯狀;子房下位,2室。果序扁球形,紫紅色;總果柄粗壯,長4~7厘米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、溝邊、灌木叢中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【性味】 苦,平。 ①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性平,味苦。 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苦澀,涼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熱解毒,利水,殺蟲。治肝炎,腹水,蛔蟲病,燒燙傷。 ①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消積打蟲。 ②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行水,消炎,利膽,殺蟲。 ③《云南中草藥》:清熱解毒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~5錢;或研末。外用:葉:研末撒或煎水洗。
【附方】 ①治肝炎,腹水:㈠雞嗉子果三至五錢,水煎服。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㈡雞嗉子葉三至五錢,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 ②治蛔蟲癥:雞嗉子果或葉三錢,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 ③治小兒疳積,蟲積:雞嗉子葉研末內服,或蒸雞蛋吃。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 ④治胎盤不下:雞嗦子葉三錢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 ⑤治燒燙傷:雞嗉子干葉適量,研粉外撒傷處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 ⑥治外傷出血:雞嗉子葉研末外撒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 ⑦治麻風:雞嗉子葉配方外洗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