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金雞尾巴草根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浙江天舢藥植志》
【拼音名】Jīn Jī Wěi Bɑ Cǎo Gēn
【來(lái)源】為金星蕨科植物針毛蕨或延羽卵果蕨的根莖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①針毛蕨又名:金雞尾巴草。 多年生草本,高80~150厘米。根莖短而斜上。葉近簇生;葉柄粗壯,長(zhǎng)40~60厘米,黃綠色。基部疏被鱗片;葉片長(zhǎng)橢圓狀卵形,3回羽狀分裂,長(zhǎng)50~100厘米,寬30~40厘米,先端長(zhǎng)尖;羽片12~13對(duì),披針形,長(zhǎng)12~20厘米,寬5~8(~10)厘米,具短柄;小羽片狹披針形至長(zhǎng)矩圓形,基部截形至楔形,常下延作狹翼狀,無(wú)柄或有短柄,羽狀深裂,裂片長(zhǎng)4~8毫米,寬1~2毫米,先端圓,幾全緣;草質(zhì),鮮綠色,沿葉脈多少有毛,下面脈上有極少長(zhǎng)毛。孢子囊群圓形,每裂片上有1~2個(gè);囊群蓋圓腎形,在淺彎缺處著生,無(wú)毛。孢子期6~11月。 生于山谷陰處或山坡潮濕的林下。分布長(zhǎng)江中下游及福建、貴州、河南南部。 變種植物稀毛針毛蕨亦同等入藥。 ②延羽卵果蕨,又名:小葉金雞尾巴草、延羽針毛蕨。 多年生草本,高達(dá)50厘米以上。根莖短,直立,密被金褐色線(xiàn)狀披針形鱗片。葉叢生;葉柄長(zhǎng)5~15厘米,褐色,與中軸均被鱗片,鱗片直立,長(zhǎng)2~4毫米;葉片披針形,先端長(zhǎng)漸尖,基部漸狹,1回羽狀分裂,羽片披針形,長(zhǎng)4~6厘米,寬7~25毫米,長(zhǎng)漸尖,中裂至深裂,裂片三角形,先端鈍,全緣;下部的羽片漸短,相鄰兩羽片的基部有耳狀的小裂片連接,使中軸呈特有的翼狀;羽軸具狹披針形鱗片。孢子囊群多少為圓形,中雜以硬毛,著生于小裂片背面中肋與葉緣之間,每裂片1~6個(gè),無(wú)囊群蓋。孢子期5~6月。 生于溪邊陰濕的巖石旁。分布長(zhǎng)江流域中下游,北到河南和陜西南部,南至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水濕膨脹,癤毒。
【附方】 ①治水濕膨脹:鮮金雞尾巴草根三兩,醉魚(yú)草、羊蹄各一兩。水煎沖適量燒酒,早晚空腹服。 ②治癤毒潰爛、久不收口:鮮金雞尾巴草根加白糖搗爛敷患處。每日二次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