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醬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別錄》
【拼音名】Jiànɡ
【來源】系用面粉或豆類,經(jīng)蒸罨發(fā)酵,加鹽、水制成的糊狀物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 醬以大豆或面粉為主要原料,每100克醬的一般化學(xué)組成如下: ㈠豆瓣醬 水分39克,蛋白質(zhì)20.9克,脂肪11.2克,碳水化物2克,灰分24.9克,鈣245毫克,磷174毫克,鐵16.1毫克,硫胺素0.06毫克,核黃素0.78毫克,尼克酸2.1毫克。 ㈡甜面醬 水分47克,蛋白質(zhì)5.8克,脂肪1.2克,碳水化物37克,灰分6.3克,鈣32毫克,磷104毫克,鐵5.7毫克。 醬是醬油的主要組成部分,故醬油所含成分亦即醬的成分。因此,醬的成分可概括如次:含氮物質(zhì)有蛋白質(zhì)、多肽、肽。氨基酸有酪氨酸、胱氨酸、丙氨酸、亮氨酸、脯氨酸,天冬氨酸、賴氨酸、精氨酸、組氨酸、谷氨酸等;此外,尚有腐胺、尸胺、腺嘌呤、膽堿、甜菜堿、酪醇、酪胺和氨。糖類以糊精、葡萄糖為主,也含少量戊糖、戊聚糖。大豆約含18%脂肪,在制醬過程中,基本上無變化,故醬中所含脂肪,基本上都存于豆瓣中。醬中所含酸類,其揮發(fā)者有甲酸、乙酸、丙酸等;不揮發(fā)者有乳酸、琥珀酸、曲酸等。其他有機(jī)物有乙醇、甘油、維生素、有機(jī)色素等;無機(jī)物除多量的水、食鹽外,尚有隨原料帶入的硫酸鹽、磷酸鹽、鈣、鎂、鉀、鐵等。
【性味】 咸,寒。 ①《別錄》:味咸酸,冷利。 ②寧原《食鑒本草》:味威甘,平,無毒。 ③《綱目》:面醬咸;豆醬甜;醬豆油、大麥醬、麩醬皆咸甘。
【歸經(jīng)】 入胃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 ①《本草求真》:入腎。 ②《本草再新》:入脾、肺、腎三經(jīng)。 ③《本草撮要》:入手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陰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 除熱,解毒。治蜂蠆蟲傷,湯火傷。 ①《別錄》:主除熱,止煩滿,殺百藥、熱湯及火毒。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殺一切魚、肉、菜蔬、草毒;并治蛇、蟲、蜂、蠆等毒。 ③《綱目》:醬汁灌入下部,治大便不通;灌耳中,治飛蛾蟲蟻入耳;涂猘犬咬及湯火傷灼未成瘡者有效;中砒毒,調(diào)水服。 ④《本草匯言》:祛時(shí)行暑熱、癘毒、瘴氣。 ⑤《本草求真》:解腎熱邪。
【注意】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痘痂新脫時(shí)食之則瘢黑。
【附方】 ①治百藥、百蟲、百獸之毒損人者:豆醬,水洗去汁,以豆瓣搗爛一盞,白湯調(diào)服。再以豆瓣搗爛,敷傷損處。(《方脈正宗》) ②解輕粉毒(服輕粉口破者):以三年陳醬,化水,頻漱之。(《瀕湖集簡(jiǎn)方》) ③治湯火燒灼未成瘡:豆醬汁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 ④治人卒中煙火毒:黃豆醬一塊。調(diào)溫湯一碗灌之。(《本草匯言》) ⑤治疬瘍:醬汁研石硫黃作泥,以生布揩破,敷瘍上。(《救急方》) ⑥治妊娠下血:豆醬二升。漉去汁,熬令燥,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服。(《古今錄驗(yàn)方》豆醬散) ⑦治妊娠尿血:豆醬一大盞(微焙令干),生干地黃二兩。上搗羅為末,每于食前,以粥飲調(diào)下一錢服之。(《海上方》) ⑧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:醬清和蜜,溫涂之。(《千金方》)
【各家論述】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按醬之品不一,惟豆醬陳久者入藥,其味咸酸冷利,故主除熱、止煩滿及湯火傷毒也。能殺一切魚、肉、菜蔬,蕈毒,《本經(jīng)》云殺百藥毒者誤也。又有榆仁醬,味辛美,殺諸蟲,利大小便,心腹惡氣;蕪荑醬主療相同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