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狐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唐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Hú Ròu
【來源】為犬科動物狐的肉。
【原形態】 狐(《詩經》),又名:龍狗、毛狗。 體長60~90厘米,尾長40~60厘米,體重5~10公斤。外形似狗而略細長,顏面部狹,吻尖,耳大,四肢比較短,肛門附近有臭腺,能分泌可憎的狐騷氣味。尾毛蓬松。毛色變異很大,一般頭部灰棕色,耳背面黑或黑褐色,唇和下頦到前胸部暗白色。背紅棕色,頸、肩和身體兩側稍帶黃色。胸腹部白色或黃白色。尾部與背色相同,尾尖端白色。四肢淺褐色或棕色,外側有寬狹不等的黑褐色紋。 棲居森林、草原、丘陵等處的樹洞或土穴中。嗅覺、聽覺發達,晝伏夜出,行動敏捷。食性很雜,喜食老鼠、野兔、各種野禽;此外,亦食昆蟲、蛙、魚及野果;有時盜食家禽。
【生境分布】分布東北、內蒙古、新疆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山東、甘肅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青海等地。
【性味】 甘,溫。 ①《食療本草》:溫,有小毒。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暖,無毒。 ③《綱目》:甘,溫,無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補虛暖中,解瘡毒。治虛勞,健忘,驚癇,水氣黃腫,疥瘡。 ①《唐本草》:作腥食之,主疥瘡久不差者。 ②孟詵:補虛,又主五臟邪氣。 ③《醫學入門》:補虛,治健忘。 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水積黃腫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煮食或煎湯,4~8兩。
【附方】 ①治驚癇,神情恍惚,語言錯謬,歌笑無度:狐肉一片及五臟,治如食法,豉汁中煮,五味和作羹或作粥、炙食,并得。京中以羊骨汁鯽魚替豉汁。(《食醫心鏡》狐肉羹) ②治水積黃腫:狐肉配陳臘肉燉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 ③治疥瘡不瘥:狐肉、一支箭,夏枯草、蒲公英、側耳根。共燉湯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