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荷包牡丹根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汪連仕采藥書》。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按此花北地極繁,過江漸稀,或以為即當歸。
【拼音名】Hé Bāo Mǔ Dān Gēn
【英文名】Rhizome of Showy Bleedingheart
【別名】土當歸、活血草。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荷包牡丹的根莖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icentra spectabilis(L.)Lem.[Fumaris spectabilis L.]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挖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【原形態】荷包牡丹 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,全株無毛。根莖粗壯。莖帶紫紅色,基部有數枚大型黃棕色鱗片。葉對生;具長柄,葉片長達20cm,二回三出全裂,一回裂片具長柄;二回裂片柄短或無柄,2或3裂,裂片卵形或楔形,全緣或具1-3裂。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花生于一側,彎垂;花梗長1.5cm,基部具苞片2枚,鉆形;花兩側對稱;萼片2枚,披針形,長4-4.5mm,薔薇色,早落;花瓣4枚,長約2.5cm,外側2枚薔薇色,下部心形,囊狀,上部變狹,向外反曲,內側2枚狹長,包被在雌雄蕊外,突出,白色,頂端內面紫紅色,中部之上縊縮;雄蕊6枚合成2組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細長,柱頭盾狀2裂。蒴果細長。種子細小,有冠毛。花期5月,果期5-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未見野生種,均為栽培品,東北及內蒙古、河北及西北各地有栽培。
【化學成份】荷包牡丹全草含原阿片堿(protopine),隱品堿(cryptopine),血根堿(sanguinarine),白屈菜紅堿(chelerthrine),黃連堿(coptisine),白屈菜玉紅堿(chelirubine),白屈菜黃堿(chelilutine),紫堇定(corydine),二氧血根堿(dihydrosanguinarine),碎葉紫堇堿(cheilanthifoline),斯氏紫堇堿(scoulerine),網葉番荔枝堿(reticuline)和矢車菊素(cyanidin)的甙。
【性味】辛;苦;溫
【歸經】肝經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;活血;鎮痛。主金瘡;瘡毒及胃痛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酒煎服;或搗汁,酒沖服。
【各家論述】 1. 汪連仕《采藥書》:用其根搗汁,酒沖服之,令人沉醉,金瘡之圣藥也。 2.《嶺南采藥錄》:散血,消瘡毒,除風,和血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