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白礬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 出自1.《雷公炮炙論》。 2.《吳普本草》:礬石,生河西或隴西,或武都石門。采無時。 3.陶弘景:今出益州北部西川,從河西來,色青白,生者名馬齒礬,已煉成絕白,蜀人又以當硝石,名白礬。其黃黑者名雞屎礬,不入藥。俗中合藥,皆先火熬令沸燥,以療齒痛,多即壞齒,是傷骨之證,而云堅骨齒,誠為疑也。 4.《唐本草》:礬石有五種,青礬、白礬、黃礬、黑礬、絳礬。然白礬多入藥用,青、黑二礬療疳及
【拼音名】Bái Fán
【英文名】Alunite, Bai Fan, Baifan, Alum,Alumen, white alum, Alum
【別名】石涅、礬石、羽涅、羽澤、涅石、礬石、理石、白君、明礬、雪礬、云母礬、生礬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礦物明礬石,經加工提煉而成的結晶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unite 采收和儲藏:采得后,打碎,用水溶解,收集溶液,蒸發濃縮,放冷后即析出結晶。
【原形態】三方晶系。晶形呈細小的菱面體或板狀,通常為致密塊狀、細粒狀、土狀等。顏色為無色、白色,常帶淡黃及淡紅等色。條痕白色。光澤玻璃狀,解理面上有時微帶珍珠光,塊狀者光澤暗淡或微帶蠟狀光澤。透明至半透明。解理平行(0001)不完全。斷口晶體者呈貝狀;塊體者呈多片狀、參差狀,有時土狀。硬度3.5-4。比重2.6-2.8。性脆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環境:常為堿性長石受低溫硫酸鹽溶液的作用變質而成,多產于火山巖中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甘肅、河北、安徽、福建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等地。
【性狀】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結晶形塊狀。無色或白色。透明或半透明,玻璃樣光澤。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,具細密縱棱,并附有白色細粉。質硬而脆,易砸碎。氣微,味微甘而極澀。以塊大、無色、透明、無雜質者為佳。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:無色透明。負突起;折射率 N=1.4564。均質體。 品質標志 (1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5年版規定:本品含含水硫酸鋁鉀[Kal(SO4)2·12H2O]不得少于99.0%。 (2)雜質含量限度 ①按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5年版方法檢查銨鹽、銅鹽與鋅鹽、鐵鹽,均不能超過規定。②重金屬:按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5年版規定:本品含重金屬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二十。
【化學成份】明礬石為堿性硫酸鋁鉀[KAl3(SO4)2(OH)6],其中氧化鉀(K2O)11.4%,氧化鋁(Al2O3)37.0%,三氧化硫(SO3)38.6%,水(H2O)13.O%。白礬為含水硫酸鋁鉀[Kal(SO4)2·12H2O]。
【藥理作用】 1.抗菌作用: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(試管法)。對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、炭疽桿菌、痢疾桿菌(弗氏、志賀氏)、傷寒桿菌、副傷寒甲桿菌、變形桿菌,以及葡萄球菌、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顯的抑制效力(紙碟、平板法);對綠色鏈球菌、溶血性鏈球菌、肺炎球菌、白喉桿菌作用最強;對牛型布氏桿菌、百日咳桿菌、腦膜炎球菌作用次之,對流感桿菌無作用(紙片法)。高濃度明礬液對人型(H37RV)及牛型結核桿菌也有抑制作用。 2.抗陰道滴蟲作用:10%明礬液在試管內(培養液與藥液之比為1∶1)有明顯抗陰道滴蟲作用。 3.凝固蛋白的作用:白礬有強烈的凝固蛋白的作用,于血清中滴入幾滴白礬水,立即可見到結合成難溶性物質而沉淀,低濃度有收斂、消炎、防腐作用,高濃度又引起組織潰爛,由于內服刺激性大,一般只供外用。 4.利膽作用:白礬0.6g/kg十二指腸給藥,對麻醉大鼠明顯增加膽汁流量。 5.局部刺激作用:局部刺激性很大,局部注射15%溶液0.3-0.5ml,使兔狂躁不安,局部紅腫、破潰,0.3ml靜脈注射,使兔發生寒顫、呼吸急迫,末梢血管變紫色,呈缺氧現象。 6.其他作用:明礬具有收斂作用,內服刺激性很大,故除了用于鉛絞痛外,一般均外用,可以止汗、硬化皮膚(特別足部);尚可用于白帶過多、潰瘍(濃度為1-5%)。如用于結合膜則需作成白蛋白結合劑。此外,可用于止血,以明礬棒或粉劑直接放于出血點,如鼻衄時可用棉球浸飽和的明礬溶濃塞于鼻孔。
【鑒別】(1)取本品約0.5g,加水5ml,使其溶解,濾過,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:①取濾液1ml,加氫氧化鈉試液,即生成白色膠狀沉淀;分離,沉淀能在過量的氫氧化鈉中溶解。(檢查鋁鹽)②取濾液1ml,加氨試液至生成白色膠狀沉淀,滴加茜素磺酸鈉指示液數滴,沉淀即顯櫻紅色。(檢查鋁鹽)③取濾液1ml,加氯化鋇試液,即生成白色沉淀;分離,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。(檢查硫酸鹽)④取濾液1ml,加醋酸鉛試液,即生成白色沉淀;分離,沉淀在醋酸銨試液或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。(檢查硫酸鹽)(2)取鉑絲,用鹽酸濕潤后,蘸取本品粉末,在無色火焰中燃燒,火焰即顯紫色(隔藍色玻璃透視)。(檢查鉀鹽)
【炮制】 1.白礬:揀凈雜質,用時搗碎。 2.煅白礬(又名枯礬):取揀凈的白礬,置砂鍋內加熱溶化并煅至枯干,取出,剁塊。 3.《雷公炮炙論》:凡使白礬,須以磁瓶盛于火中煅,令內外通赤,用鉗揭起蓋,旋安石蜂窠于赤瓶之中燒,蜂窠盡為度,將鉗夾出放冷,敲碎,入缽中研如粉后,于屋下掘一坑,可深五寸,卻以紙裹,留坑中一宿,取出,再研。每修事十兩,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。
【性味】酸澀;寒;有毒
【歸經】肺;脾;肝;大腸;膀胱經
【功能主治】祛痰燥濕;解毒殺蟲;止瀉止血。主中風;癲癇;喉痹;疥癬濕瘡;癰疽腫毒;水火燙傷;口舌生瘡;爛弦風眼;聤耳流膿;鼻中息肉;瘡痔疼痛;崩漏;衄血;損傷出血;久瀉玖痢;帶下陰癢;脫肛;子宮下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入丸、散,0.2-1錢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敷。
【注意】陰虛胃弱,無濕熱者忌服,且不宜久服和多服,及泄痢日久,由于脾胃氣虛;婦人白沃,由于中氣下陷;營血不足以致寒熱者,不宜用。
【附方】礬石湯《金匱要略》;礬石丸《金匱要略》;二礬湯《外科正宗》;白礬散《圣惠散》;二仙散《衛生寶鑒》;蠟礬丸《醫方集解》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綱目》:礬石之用有四:吐利風熱之痰涎,取其酸苦涌泄也;治諸血痛,脫肛,陰挺,瘡瘍,取其酸澀而收也;治痰飲,泄痢,崩、帶,風眼,取其收而燥濕也;治喉痹癰疽,蛇蟲傷螫,取其解毒也。 2.《本草經疏》:礬石,味酸氣寒而無毒,其性燥急收澀,解毒除熱墜濁。蓋寒熱泄痢,皆濕熱所為,婦人白沃,多由虛脫,澀以止脫故也。陰蝕惡瘡,亦緣濕火,目痛多由風熱。除固熱在骨髓堅齒者,髓為熱所劫則空,故骨痿而齒浮,礬性入骨除熱,故亦主之。去鼻中息肉者,消毒除熱燥濕之功也。白礬,《本經》主寒熱泄痢,此蓋指泄痢久不止,虛脫滑泄,因發寒熱。礬性過澀,澀以止脫,故能主之。假令濕熱方熾,積滯正多,誤用收澀,為害不一,慎之。婦人白沃多由虛脫,故用收澀以固其標,終非探本之治。目痛不由胬肉及有外障,亦非所宜。除固熱在骨髓,僅可資其引導,若謂其獨用,反有損也。礬性燥急,而能劫水,故不利齒骨,齒者骨之余故也。 3.《長沙藥解》:礬石,入足太陰脾、足太陽膀胱經,善收濕淫,最化瘀濁,黑疸可消,白帶能除。《金匱》礬石丸治婦人帶下經水閉不利,藏堅癖不止,中有干血,下白物。礬石化敗血而消痞硬,收濕淫而斂精液,杏仁破其郁陷之滯氣也。硝礬散治女勞黑疸,以其燥濕而利水也。《千金》礬石丸治腳氣沖心,以其燥濕也。礬石酸澀燥裂,最收濕氣而化瘀腐,善吐下老痰宿飲,緣痰涎凝結,粘滯于上下竅隧之間,牢不可動,礬石收羅而掃蕩之,離根失據,藏府不容,高者自吐,低者自下,實非吐下之物也。其善治癰疽者,以中氣未敗,癰疽外發,肉腐膿泄,而新肌生長,自無余事,陽衰土濕,中氣頹敗,癰疽不能外發,內陷而傷府藏,是以死也,礬石收藏府之水濕,土燥而氣達,是以愈也。 4.《本經》:主寒熱泄痢,白沃,陰蝕惡瘡,目痛,堅骨齒。 5.《別錄》:除固熱在骨髓,去鼻中息肉。 6.《藥性論》:治鼠漏,瘰疬,療鼻衄,生含咽津,治急喉痹。 7.《日華子本草》:除風去勞,消痰止渴,暖水藏。治中風失音,疥癬。和桃人、蔥湯浴,可出汗。 8.《本草衍義》:火枯為粉,貼嵌甲,牙縫中血出如衄者,貼之辦愈。 9.《本草蒙筌》:禁便瀉,塞齒疼,洗脫肛澀腸,敷膿瘡收水。 10.《醫學入門》:治耳卒腫出膿,目赤,目翳,胬肉,口舌生瘡,牙齒腫痛出血,歷久碎壞欲盡,急喉風痹,心肺煩熱,風涎壅盛,作渴泄痢。兼治蛇蝎、惡犬、壁鏡、驢涎、馬汗毒傷。 11.《醫林纂要》:生用解毒,煅用生肌卻水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 |
|
|
|
 |
|
|